关于苏州历史名人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发布者:杨坤发布时间:2023-09-07浏览次数:10

【编者按】中共苏州市委研究室《调研与参考》2023年第19期刊登文正智库研究员王芹、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冯宇松的文章《关于苏州历史名人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获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曹路宝肯定性批示。

该文章提出评估整合资源、挖掘名人精神内涵、融合创意设计三点建议,推动历史名人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关于苏州历史名人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王芹 冯宇松

苏州是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据《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记载,苏州共有 11820 余位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既有建城名臣伍子胥、兵家至圣孙武、千古完人范仲淹,也有思想大家顾炎武、书画名家沈周、张旭、唐寅等,明清两代更是产生了洪钧、潘世恩等 35 位状元名人,遥居全国之首。历代先贤给世人留下了众多价值丰厚的历史遗存,这些历史名人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历史名人资源,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苏州历史名人资源的价值效益

1.历史名人资源孕育的人文精神是城市气质与灵魂的源泉。苏州建城2500年,形成了渊源流长的吴文化、水文化、园林文化、非遗文化、状元文化等文化资源,以伍子胥、范仲淹、唐寅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是其中最璀璨的部分。作为独有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苏州历史名人流传下来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以及思想品格恰恰体现了江南文脉之地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塑造出崇文睿智、开放包容的现代城市气质。延续千年姑苏文化、保持城市生命力离不开对名人文化的当代解读与创新转化。在历史名人资源开发利用中,因“一人名一城”的开发成效显著,曲阜的孔子文化园、成都的杜甫草堂、杭州的苏堤等历史名人资源已然成为城市文化符号与地标。因此,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名人资源,深挖名人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是擦亮苏州历史名人文化名片,构筑现代城市精神风格与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号召力与影响力的必要之举。

2.历史名人资源独有的文化内涵是古城活化利用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苏州古城散落着洪钧故居、叶圣陶故居、章太炎故居、王整故居、唐寅故居等历史名人资源的建筑景观,活化利用的价值较高,既能保护古城建筑风貌,又能丰富古建筑当代价值的呈现方式。在名人故居保护修缮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色植入现代元素和功能,通过“名人故居+非遗项目展示”“名人故+剧场表演”“名人故居+沉浸式体验展”等创新展陈方式,深化历史名人建筑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功能。此外,名人故居还可活化为博物馆、展览馆、主题书店、美术馆、民宿等多业态文化场所,在激活历史建筑的公共文化属性及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增强了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文化自信。

3.历史名人资源显著的文化标识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动力。历史名人IP已成为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升级的新支点,它将历史名人资源创意转化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故事、形象或文化,与文化产业项目深度融合,形成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与文创产品,从而产生经济与文化效益,如福建的妈祖文化产业、陕西的秦始皇陵文化产业、广东的中山文化产业、四川的东坡文化产业等等。苏州历史名人资源众多,据其特点打造成辨识度高、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强的历史名人文化IP,培育形成新兴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研发具有苏州名人文化符号和品味的多元文化产品,能有效带动文化、旅游、科技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文化经济增长。

二、苏州历史名人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名人资源缺乏系统梳理,整合程度低。苏州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61 处、省级 128 处、市级695 处,其中较多为历史名人建筑,但尚未有官方数据说明其保护现状及相关信息。苏州市图书馆、档案馆等网站数据库虽有收录名人生平、思想、精神等文化资源,但相关信息数据不全;苏州市区历史建筑查询系统中也未收录完整的历史名人古建筑数据,历史名人资源缺少系统化、数字化梳理与整合。

二是名人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创意产品少。苏州历史名人文化名片缺乏系统塑造与运营,如依托潘世恩、洪钧等状元名人形成的“状元文化”“状元之府” 人文符号,除建立苏州状元博物馆外,还缺少相关文化项目、创意产品、品牌打造与宣传。围绕范仲淹、伍子胥等历史名人开展的话剧表演、实景演出、影视及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不足。此外,当前苏州名人文化场所多以实物展览、陈列展示和游客观光体验为主,人工智能、VR、AR 等新兴科技应用不足,互动性场景与数字沉浸式体验项目少。

三是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效益不明显。近年来,苏州积极探索“历史名人+旅游业”发展模式,开发了冯梦龙旅游度假村、文旅探花府•花间堂酒店等一批文旅项目。相比之下,历史名人资源开发与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核心形式的结合存在脱节,文化产业链条短小,优质文化服务与消费产品供给少。苏州拥有众多闻名全国的历史名人,却未形成精品化的历史名人文化品牌与城市名片,缺少以历史名人IP为核心开发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衍生品,对拉动文化消费的作用有限。

三、推动历史名人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以“历史名人”作为苏州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双向接合的切口,加强历史名人资源活态开发,助力文创产业发展与文化强市建设,可从如下着手。

1.评估整合资源,有重点地推进历史名人资源开发利用。①系统梳理和整合全市历史名人资源。建议构建一套历史名人物质文化遗产指标体系与评估认定方法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面普查,摸清历史名人遗址遗迹资源现状,建立并公开历史名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清单。以历史名人记忆延续项目为契机,通过系统采集、筛选、分类、存储将历史名人相关的书画作品、画像、轶事、碑刻、故居、墓葬以及文章、著作、传记、戏剧、书籍、影视等资源进行数字化,联合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整合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元数据,建立苏州历史名人资源数据库和名人记忆网站,为名人项目与产品的创意研发提供素材库。②实施重点历史名人资源活化创新项目。参照名人影响力、公众关注度、名人历史遗存现状的评价指标,对历史名人资源分档定级,分期分批推进历史名人工程项目实施,重点推进范仲淹、唐寅、孙武、顾炎武、沈周、冯梦龙等著名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包含品牌打造、文旅融合、文艺创作、文创产业等方面。建议开展“苏州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工程”、“苏州历史名人活化利用创新工程”等一批历史名人文化创意项目,举行历史名人文创大赛、主题节庆、文化展演等活动,打造一批重点历史名人文化精品,推进特色历史名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2.挖掘名人精神内涵,打造城市级历史名人文化品牌。①以旅游演艺为核心,打造以伍子胥为代表的“古城文化牌”。“苏州古城之父”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且兴修水利,开凿了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胥江。依托盘门、闾门、胥门等历史遗址遗迹景观,举办宣传苏州建城历史、民俗文化、人文事迹的大型户外实景旅游节庆演艺,结合夜间灯光效果举办歌舞、戏剧活动,将伍子胥文化融入到大运河文化品牌建设中,设计胥江一山塘河一上塘河一护城河以及盘门、闾门主题旅游线路;利用戏曲、文学、影视创作、剧场演艺等形式将伍子胥的建城功绩与忠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②以苏州状元博物馆为载体,打造潘世恩为代表的“状元文化牌”。在苏州状元博物馆(潘世恩宅)中设立“考状元”科举考试文化体验中心结合苏州历史文化设置考试题目,包含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环节的沉浸式体验项目,以真人NPC(非玩家角色)互动讲解、角色扮演吸引游客参与体验,感受“状元及第”的文化;打通文物文博文创事业链产业链,鼓励引导文化文物单位与文化企业深度合作,苏州状元博物馆可与出版发行、动漫影视、演艺娱乐、节庆会展、数字内容等重点文化产业结合,形成新型文化创意业态,推出名人书籍、名人戏剧、动漫游戏、数字藏品等一批状元文化文创精品,如设计受青少年喜爱的Q版状元人物群像嵌入到文具用品、生活用品等状元文创产品研发中。③以范仲淹文化IP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范仲淹作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在苏州留下了众多古迹遗存,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和“勤俭节约”“谦恭自律”的精神信仰成为范仲淹文化的内核而流芳后世。建议我市与陕西彬县、山东邹平县、河北正定县等资源地“跨时空”联动,共建“范仲淹”文化IP,互联互通激活产业链条。如举办“范仲淹民间艺术与非遗文化节”,搭建民间技艺交流与合作平台,展示并分享缂丝、刺绣、苏扇、玉雕、瓷刻、剪纸等苏州民间艺术与工艺,促进手工匠人与文创从业者的交流互鉴,辐射带动其他资源地联合策划相关节事会议与文化活动;结合各地遗产遗迹资源及人文事迹,以发扬范仲淹精神为核心,举办范仲淹文化研讨会、文创产业发展论坛、读书沙龙等,将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教育、家风文化建设相融合,联合图档博机构开展主题读书分享会、诗词大会、戏曲演出等活动,在文创产品研发方面,契合年轻用户审美与消费需求,将范仲淹文化符号以现代新兴文创手段,融合潮流文化落实到产品研发上,让沉重严肃的历史人物形象轻松化、趣味化,借鉴故宫雍正系列文创,实现文创产品的“破圈”“出圈”。

3.融合创意设计,“活化”历史名人物质载体资源。①形成多样化历史名人文化创意空间。将名人故居、祠堂等文化空间开辟为公共文化场所,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创意书屋、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名人文化大课堂等文化教育场所开展文化传习、主题讲座、经典诵读、文化实践等活动,成为主题教育活动“打卡地”;探索苏州民俗文化、非遗技艺等文化资源与名人文化空间的结合方式,打造主题民宿、诗书茶社、艺术画廊、创意餐厅等文化休闲服务场所,形成集姑苏文化体验、名人文化传承、技艺展示、旅游观光、经营服务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创意体验空间;在历史名人场馆中应用全息投影、互动投影虚拟现实、三维立体、数字沙盘等技术装置,引入动态漫画、艺术互动、全息沉浸、VR体验等现代展陈方式,搭建数字场景激活历史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打造名人文化长廊、名人雕塑、名人墙体彩绘等城市创意艺术空间与装置,以历史名人文化焕活城市公共空间,丰富城市文化形象。②打造历史名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历史名人资源空间活化为核心聚合文化创意、现代设计.文化科技等文化企业力量,打造历史名人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区,形成一批龙头型、特色型文化园和产业园。在泰伯庙•阊门西街文化区、桃花坞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中,以历史名人文化联结相关文化资源,带动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商户入驻,发挥创意产业集群效应,同时融入音乐、市集、游戏、餐饮等特色文创类业态,并联动山塘街、北寺塔等周边景区资源,设计名人故居游研学游、亲子游等主题旅游路线,激发历史文化街区活力。③创意设计并推广历史名人文化艺术精品。以众创、众筹、众扶和众包方式推动范仲淹等著名历史名人的IP化打造,将历史名人具化为形象鲜明的文化符号,融入文化、旅游、科技以及农业等多种产业中,促进名人资源产业化与产业链条延伸,开发文娱演艺、节庆会展、民间工艺、文创商品等文化创意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契合现代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打造以历史名人为主题的剧本游戏、密室逃脱、盲盒等系列文创产品,提升文化消费活力。建议将历史名人主题展览、文化演出、戏剧影视等文化活动融入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江南小剧场、“苏州最江南学术论坛等江南文化品牌活动中,促进“名人效应”和江南文化品牌的双向赋能。借助微信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实现历史名人文化与城市文化品牌的联合推广。


(作者王芹系文正智库研究员、冯宇松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