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苏州“体医养”融合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布者:杨坤发布时间:2023-10-20浏览次数:10

【编者按】苏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苏州人大调研》2023年第15期刊登文正智库研究员周杏芬、文正智库研究员严婷婷的文章《老龄化背景下苏州“体医养”融合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该文章从苏州老龄化视角出发,提出“体医养”融合促进苏州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老龄化背景下苏州“体医养”融合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周杏芬  严婷婷

从2022年到2030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由2.58亿人增长到3.71亿人,老龄化水平将于2024年突破20%。相较全国水平而言,苏州老龄化程度更加严重,截至2022年底,苏州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95.6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5.24%,人口老龄化呈现程度高、增长快的趋势,近两年,苏州先后把“银发健康快车”和“银龄健康提升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和政府年度实事项目,2023年8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聚焦基本养老服务的定义、对象、内容、供给方式等,搭建了具有苏州特色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苏州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医养”结合和社区养老制度逐渐成型。运动是良药、运动是良医,运动是延缓衰老的重要处方,随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推进,老年人体育理应为全民健康服务,为老年人健康长寿服务,无论是肌体、脏腑功能还是精神健康层面,体育具有特殊的养老服务功效。为此,本文从苏州老龄化视角出发,提出“体医养”融合促进苏州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苏州“体医养”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内“体医养结合”模式主要形成了政府主导下引入体育嵌入社区养老中心的“上海静安模式”、企业主导下建设体-医-养联动平台的“湖南武冈模式”以及政府+企业引领下整合区域体-医-养资源结合的“浙江宁波模式”。相较而言,苏州在更加注重打造“康养”结合,苏州市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体育服务在大部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出现频率较低,苏州颐家悦邻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作为一个典型老年友好社区,是苏州打造“康养苏州”的一个模板,中心开设舞蹈房、活动室、健身房、运动区、书画室、手工区等,供老人们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但相对而言,体育服务供给质量和层次离国内领先模式而言仍有不小差距。

苏州“体医养”融合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是“体医养”融合理念尚不到位。当前,苏州家庭社区养老关注点主要放在日常生活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层面,对体育多元服务支持尚不足。第二是政策体系尚未充分涉及“体医养”融合。尽管2014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在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府〔2014〕108号)中提到鼓励养老服务企业积极进入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等养老服务业新门类,但体育养老服务产业远未形成,体育养老服务缺乏市场基础。同时,新近政策也未能进一步激发体育养老市场活力,造成“体养”融合存在隔阂。第三是“体医养”融合缺乏平台和人才支撑。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以医疗护理为主,体育健身方面的专业人员较少,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比例不足,体、医、养复合型人才缺乏,难以满足老年人“体医养”融合的客观需求。

二、苏州加快“体医养”融合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体医养”融合政策支撑,构建“体医养”协同治理机制

一是强化“体医养”融合政策支撑。政府在“体医养”融合进程中应发挥宏观统筹作用,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给与双向政策支持。建议苏州市政府通过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内嵌企业、政府与企业合作的社区“体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中心,并给与其在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纳税等方面优惠政策。同时,建议苏州体育、卫生、养老三个部门协同制定“体医养”融合的健康服务政策,委托苏大附属医院、苏大体院、苏州体科所、老年研究机构等协同研究制定“体医养”相结合干预老年人慢性病的方法,并通过税收减免、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鼓励并引导企业跨行业探索针对老年人疾病预防期、患病期、康复期的体医养相结合的健康促进服务模式。并且,要建立相应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健全体医养相结合的健康促进服务的行业标准、质量评估机制,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主体准入机制,推动体医养相结合的健康促进服务业向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

二是构建“体医养”协同治理机制。“体医养”融合的健康促进养老服务涉及多个相关主管部门,因此建议苏州建立体育行业、医疗行业和养老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的协同治理机制。一方面,苏州市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可组织建立跨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体医养”融合的健康促进服务业纳入未来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为深度老龄化时代到来前瞻性布局养老产业。另一方面,进一步打造“体医养”社区共同体。

(二)加快“体医养”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创新“体医养”融合服务模式

一是加快“体医养”服务平台建设。建议苏州市政府加快建设“体医养”融合信息、研究、服务、评估等平台建设。首先要进一步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老年人共同参与的“体医养”融合的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其次,建议苏州科技局、体育局、卫健委、民政局等相关部门联合支持在在苏高校建立2到3个“体医养”融合服务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针对“体医养”高质量服务产品、“体医养”融合专利产品设计、“体医养”老年运动处方库等进行专题研究,为融合创新提供科技支撑和驱动。

二是整合创新“体医养”融合服务模式。苏州在养老模式构建上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之一,因此,苏州创新构建“体医养”融合模式也具有较好的实现基础,一方面可以将苏州“体医”“体卫”融合的相关成果嵌入到现有社区、家庭和机构养老模式中,另外也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太湖周边山水资源,进一步打造新型“体医养”融合工程,在太湖周边支持建设一些“体医养”深度融合的养老示范机构,选取一批太湖社区进行养老示范区建设,解决太湖科创湖区顶尖人才的老人养老质量,打造苏州特色的“体医养”融合太湖模式。

(三)加速“体医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研发“体医养”数字服务养老产品

一是加速“体医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苏州市政府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与城市学院体育系、卫生职业院校、职业院校体育院系建立“订单式”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选送机制,并制定相关就业支持政策。同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要加强对现有护理人员和上岗人员的复合型技能培训,如支持参加运动技能和保健护理技能及省部级“运动处方师培训班”等培训,获得“运动健康指导员”职业资质。最后,建议苏州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体育专业、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到健康养老服务业就业,设立从业人员专项补贴,并在落户、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与从业人员相关奖励,对从业人员在职业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给与保障。

二是研发“体医养”数字服务养老产品。数字技术赋能健康养老服务产业是时代洪流,面向2050年,苏州将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届时老年人群体也将是数字科技产品应用的主流人群,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应定期面向老年人进行健康养老智能科技产品使用方法的培训,提高老年人对智能科技产品的操作能力。其次,智能科技产品研发企业应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设计适老化的智能科技产品,提供健康促进服务的手机APP软件或智能科技产品的阅读界面应能自动删除与老年人健康促进无关的推送信息,能实时筛选与老年人健康促进相关的推送信息,尽量使老年人使用智能科技产品时能一个步骤可及。再其次,鼓励老年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提供智能科技产品适老化服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组织开展数字产品使用技能培训,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技术鸿沟。


(作者周杏芬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正智库研究员,严婷婷系J9九游会官方文正智库研究员)